今年3月出席一场婚礼时,印度经济增长最快的泰米尔纳德邦首席部长(相当于省长)向新婚夫妇提出了一个奇异的请求:
“以前我们常说,别急着生孩子,印度人口已经足够多。但现在情况已经改变……我敦促新婚夫妇们立即生孩子,多生孩子。”
你以为印度人口正在减少,需要提高人口生育率吗?并不是。
这名部长的声明与人口政策关系不大,他在乎的是政治权力。
印度宪法规定,每次人口普查后必须重新分配印度国会席位 。这一被称为“划界”(delimitation)的政策自1973年以来就再未进行过。
这意味着当今印度国会席位的分配仍基于1971年的人口普查数据。
1976年,一项宪法修正案暂停了划界程序,禁止在2001年人口普查完成前,对国会议席数量进行任何修订。
2002年,印度议会再次延长了暂停期,并推迟至2026年之后。
而2026年,马上就要来了。
相对现代化的南印度
1976年和2002年的这一冻结措施,都是源于印度人口结构差异—— 富裕南方邦的人口增长趋于稳定;而贫穷、人口众多的北方各邦还在快速增长。
印度官方宣布的意图是避免因经济进步与低出生率而“惩罚”南方各邦。
人们当时的想法是,只要给予时间,其他地区将在经济发展上追赶南方。
但实际上南北邦在经济与人口增长率方面的差距却显著扩大。
1971年,印度北方最大的北方邦人口是南部泰米尔纳德邦的两倍——今天已经超过三倍,同时双方的经济差距还在不断拉大。
如果“划界政策”在2026年之后重新进行,两大北方邦,比哈尔邦和北方邦可能共增加多达21个议席,而泰米尔纳德邦与喀拉拉邦两个南方邦则可能合计失去16个议席。
若不进行划界,北方邦的议席数量至少比其人口规模应分配的少11席。
据印度媒体报道, 2025年6月,印度莫迪政府宣布将于2027年3月开展新一轮人口普查。
莫迪政府极有可能在2026年时间到期后,重新进行“划界政策”, 从而使得2029年大选前可以重新划分议席。
莫迪的印度人民党在人口较多的北方各邦拥有坚实的支持基础。但在南方邦,尤其在以区域党派主导的泰米尔纳德邦,印人党始终难以扎根。
如果南方邦议席减少,印人党在议会中赢得多数或组建多数派政府的难度将大大降低。
因此,泰米尔纳德邦首席部长才会急切地希望新婚夫妇多生孩子——他因为他是反对党全国联盟的重要人物,他希望泰米尔人多生孩子的目的是防止这个南方邦失去更多国会席位。
1947年印度独立后,印度政府花费很长时间才慢慢确定和形成如今的制度。
只是当初占据印度政坛核心位置的印度国大党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 这套制度下,可能会让他们永远也无法翻身。
首先大家要知道的是,1976年和2002年那两次推迟“划界政策”都是由国大党主导的。
随着2026年就在眼前, 不在其位的国大党几乎无法阻止自1971年后再次施行“划界政策”。
国大党属于典型的传统英式政党 ,他们并不擅长深入社会底层,他们在历史上就是喜欢一边喝着英式下午茶,一边关注中产和富裕阶层的诉求。
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印度北方地区的区域性政党通过结盟方式逐渐崛起,国大党影响力不断下降。
其中莫迪和其印人党就是地方政党崛起的代表。
和国大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印人党十分擅长煽动民粹,并通过各种非正常手段控制、影响最底层社会。
而这些底层正是构成印度人口的绝大多数。
莫迪第三次当选印度总理
自2014年印人党获胜后,其又通过掌控印度政府的便利条件,加速扩大其政党规模,尤其在北方各邦。
短短十年时间,印人党党员人数突破3亿!而沦为印度第二大党的国大党仅有6千万党员,尽管这个规模也很惊人。
但2024年的大选仍然让莫迪和印人党感到紧张:原本以为可以稳拿国会300多席位的印人党(及其联盟),最终仅获得240个席位。
在拉胡尔·甘地的带领下, 国大党正摆脱传统英式政党的传统 ,他努力将国大党打造成第二个印人党——不断的建立政党联盟和深入底层,获得更多的“投票人头”。
拉胡尔·甘地
基于这个背景,为了能进一步削弱国大党和其他反对派的实力,莫迪政府才想试图打破自1971年以来的“政治传统”,通过2027年新一轮的人口普查,修订新的国会席位比例。
莫迪和印人党虽然在经济建设上没有太多建树—— 南印度经济越来越发达,而北印度仍然处于令人震惊的赤贫当中。
但莫迪十分擅长利用“印地语、印度教、印度斯坦”这一印度教民族主义口号(经济上也施行所谓“印度制造”国策)吸引支持者。
这种策略虽然能让印人党坐稳印度政坛,但也必然让非印度语、印度教的印度其它地区对印度国家概念离心离德。
例如信服基督教,在种族、文化、语言和印度格格不入的印度东北各邦,以及以“泰米尔语”为荣,文章开头提到的泰米尔纳德邦和其他南印邦。
查谟和克什米尔民众抗议将这两个邦下降为“联邦属地”
2019年,莫迪政府废除了印度宪法第370条 ,剥夺了查谟、克什米尔地区的自治权,上述地区从“邦”,降为由印度中央直辖的管理区。
这一举动直接导致当地出现严重暴乱,莫迪政府用铁腕方式进行了镇压。
此举不但对其它地方邦产生了“杀鸡儆猴”的效果,同时利用这两个邦和巴基斯坦的特殊关系,人为制造对立面。
简单来说,吸引更多主流的印度教支持者支持自己;而对非印度教的地区,包括基督教、锡克教地区进行打压。
新德里属于大德里首都圈
2023年,莫迪政府又通过一项法律,夺取德里邦部分关键行政职能 ,如官员调动与任命等,剥夺了当地政府的行政权。
如此一来印人党几乎牢牢掌控了“首都邦”的政治权力, 使反对党无法把影响力渗透到“大德里首都圈”。
知名学术期刊《外交事务》在7月23日以 “印度的制度正在崩溃” 为题,指出印度国内围绕“划界政策”的紧张形势正在加剧, “它反映出印度联邦制整体正在出现更深层次的裂痕”。
《外交事务》对此的报道
“如果无法妥善解决这些挑战,印度将进入一个更具分裂性的政治格局,阻碍经济进步和政治发展。”
莫迪政府的上述举动正加剧与地方邦的矛盾, 这在印度东北地区的曼尼普尔邦已经显现。自2023年起该邦爆发武装冲突,冲突至今没有被平息。
在经济层面,莫迪政府刻意“奖赏”印人党地方邦,除了引导优质外资企业向印北方邦投资以外,财政支持也更多导向北方各邦。
这明显不是为了“均衡发展”,而是为了榨干南方邦去图利北方各邦的印人党基本盘。
即将到来的“重新划界”可能令南方邦进一步失去国会议席,这极大加剧了这些争议的紧张程度。
可以这么概括: 印度的北方邦未来只需继续“生孩子”就能持续扩大政治版图优势;印度南方邦则发现他们的经济成果被褫夺,政治权益也越来越少。
矛盾的是,如果放弃这套“再分配政策”,将使印度地域经济不平衡的问题变得更加严重,理论上贫穷地区需要更多资源来缩小社会经济差距。
北方各邦中,北方邦人口已达2.2亿
因此,这就是莫迪政府为什么会长时间把持印度政坛的“秘密”:人口更多的北方各邦自然不希望失去能帮着他们实现“躺着数钱”的政府。
2017年,印度政府与各邦协商达成重大协议,推行《商品与服务税》(GST),要求各邦放弃制定某些间接税税率的权力,转而采纳统一协调的税制。
当时外界,甚至包括笔者,普遍认为这是莫迪政府为了消除印度“地方割据”的重大举措,长远来看有利于印度经济和国家的实际统一。
但事后发现人们把莫迪想的“太好了”。
印度政府通过GST,税收收入倒是“暴增”,但这些钱有真正落在实处吗?
八年过去了,我们只看到印度猛增的军费、财富越来越多的垄断寡头( 尤其是过去一文不名,但与莫迪关系密切的阿达尼家族 )。
你看不到北方各邦有太多服务于人民的大型基建项目开工,也看不到印度政府是如何反哺提供税收最多的南部诸邦。
印度航天产业是印度高科技中难得的亮点
印度的高科技产业、民族工业仍处于混沌之中,莫迪政府需要不停调整GDP的统计方式来增加印度的经济规模。
尤其充当“冤大头”的南方各邦,它们敏锐地感受到印度政府对直接税(如所得税)的再分配的不公平。
2024年,南方卡纳塔克邦首席部长愤怒地向国会抱怨道:按现行分配公式,他们每向印政府缴1卢比税,却只能得到0.15卢比的支持;而相比之下,北方各邦每缴1卢比却能得到2.73卢比的“回馈”。
《外交事务》认为,“ 这些紧张关系本可通过莫迪政府的审慎干预加以调和和解决。但正如在政治领域一样,印人党利用其权力加大了财政不公,削弱了自身作为‘调解人’的政治信誉 ”。
“ 当下印度的权力分享模式正处于危机之中,传统制度在实现经济增长和以政治意义方式解决人口差异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
而随着地区经济和政治分裂加剧,印度国家治理与争端解决将变得更加困难。各邦之间、邦与莫迪政府之间的共识与合作也将处于“同床异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