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夏时报微博
华夏时报记者 李佳佳 李未来 北京报道
5月26日晚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隆基绿能”,601012.SH)发布多则公告,其中,引人关注的是,近日,李振国申请辞去公司董事、总经理及法定代表人职务。
据了解,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为李振国(持股比例14.08%)和李喜燕(持股比例5.02%)夫妇,二人合计持股19.10%。
针对此次高层人事调整,隆基绿能相关负责人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此次变动不会影响日常经营,控股股东及实控人未发生变化,战略方向保持连贯。”
二级市场方面,截至5月27日收盘,隆基绿能股价报14.44元/股,下跌3.67%,总市值为1094.27亿元。
钟宝申兼任总经理
根据公司2024年年报披露,李振国自2008年7月5日起任职公司董事,并自2014年6月17日起担任公司总经理,两项职务的任期终止日期均为2025年5月19日。据了解,本次辞任上述职务后,李振国将继续担任公司中央研究院院长、科技管理中心首席技术官。
隆基绿能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李振国将专注投入公司研发和科技管理工作,全面主导公司研发体系与前沿技术攻关,持续支持公司长期发展。近年来,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4年研发投入约50亿元,占当年营收比重提高至6.07%,在BC电池、钙钛矿叠层、氢能装备等领域取得多项突破。李振国将全身心投入研发一线,标志着公司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再升级。
在管理层面,公司董事长钟宝申接棒总经理一职,同时,他还将兼任公司法定代表人。据悉,钟宝申今年58周岁,比李振国大一岁,二人为大学同学。钟宝申和李振国于同一日担任公司董事,自2014年6月17日起担任公司董事长至今。
5月26日,隆基绿能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聘任公司总经理的议案》,同意聘任钟宝申先生兼任公司总经理。
据隆基绿能方面透露,钟宝申作为公司核心领导者,长期参与战略制定与全球化业务布局,其接任总经理职务将进一步强化管理协同,确保公司战略目标高效落地。
同日发布的另一份公告显示,公司第五届董事会任期已经届满,公司将进行董事会换届选举。公司董事会由九名董事组成,其中独立董事三名、职工董事一名。
记者注意到,公司第五届董事会提名钟宝申、刘学文、田野、印建安、李姝璇为公司第六届董事会非独立董事候选人,陆毅、李美成、周喆为公司第六届董事会独立董事候选人。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董事会中出现了几个新面孔,其中,李姝璇为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李振国、李喜燕夫妇之女。她出生于1993年,先后获得中南大学工学学士、香港大学工学硕士学位。曾任职于中国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分行,现任西安巨子生物基因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品牌宣传部经理,兼任东莞蜂巢智慧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印建安曾执掌陕鼓集团,在战略管理与产业整合方面经验丰富。周喆具备深厚的财务与审计专业背景,曾协助多家企业完成上市。
变更募集资金投资项目
隆基绿能是全球知名光伏巨头之一,目前,公司构建起了单晶硅片、电池组件、分布式光伏解决方案、地面光伏解决方案、氢能装备等多个业务板块。
除了管理层的调整,5月26日晚间,隆基绿能发布公告,宣布对2021年可转债部分募集资金投资项目进行变更。公司计划终止芜湖(二期)年产15GW单晶组件项目投入,并将原计划投入芜湖(二期)年产15GW单晶组件项目建设的募集资金108,000万元,变更用于投资建设铜川隆基12GW高效单晶电池项目。
据悉,本次涉及募集资金用途变更的金额占2021年度可转债募集资金净额的比例为15.51%,此次募集资金变更不构成关联交易。
谈及变更原因,隆基绿能方面解释称,鉴于光伏行业供需失衡的周期性调整和供给侧产能出清时间的不确定性,公司现有组件产能已能够满足公司目前的经营需求。考虑到芜湖(二期)年产15GW单晶组件项目募集资金至今尚未使用,叠加公司BC电池技术商业化和量产工艺的成熟,需进一步加快BC电池先进产能建设,扩大公司先进产能的领先优势。
目前,随着BC二代技术的成熟,隆基绿能计划加快BC先进产能升级和扩产速度。据公司披露,预计2025年末,公司BC二代电池产能将达到50GW。其中,铜川隆基12GW高效单晶电池项目将作为隆基绿能2025年资本支出的重点电池项目之一。
资料显示,铜川隆基为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目前,铜川隆基12GW高效单晶电池项目已完成相关备案和环境评价手续,公司预计2025年8月开始投产,2026年一季度达产。财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该子公司总资产11,248.71万元,净资产6590.97万元,去年营业收入为40.54万元,净利润为-1154.71万元。
对于电池技术竞争格局,隆众资讯光伏分析师方文正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当前,TOPCon电池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但扩产放缓,盈利压力较大,未来增长可能受限。异质结电池仍有较大技术潜力,但成本较高,短期内难以与TOPCon和BC竞争。BC电池效率优势明显,成本下降趋势明确,双面率提升使其进入集中式市场,市场渗透率预计逐步提高,2030年市占率可能达50%。
责任编辑:李未来 主编:张豫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