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一度医药
曾几何时,辉瑞凭借新冠疫苗 Comirnaty 和新冠口服药 Paxlovid 在全球范围内赚得盆满钵满。2022 年,辉瑞营业收入达到1003.3亿美元,成为全球首个年收入超千亿美元的制药企业 ,在《财富》世界 500 强最新排行榜中,辉瑞也是全球最赚钱的药企。新冠疫苗以及新冠口服药累计为公司贡献了一半以上收入,2022年销售收入达到567.39亿美元,其中新冠疫苗Comirnaty更是成为当年的“药王”,销售额高达378.1亿美元。
然而,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随着新冠疫情的逐渐缓和,新冠相关产品的需求大幅下降,辉瑞的业绩也开始急转直下。2023年,辉瑞全年收入为585亿美元,同比下降41%,昔日的辉煌瞬间成为过往。进入2024年,虽然辉瑞在部分业务上有所起色,全年营收636.27亿美元,同比增长7%,这一增长背后,更多是依靠收购公司带来的产品贡献。从季度数据来看,2024年第一季度,辉瑞收入为149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0%;第二季度营收132.83亿美元,同比增长2%,但调整后净利润34亿美元,同比降低11%。这些数据都表明,辉瑞正面临着严峻的业绩挑战,曾经的增长引擎熄火,新的增长动力尚未完全形成。
研发管线青黄不接
在疫情期间,辉瑞将大量资源倾斜于新冠疫苗和口服药的生产与推广,虽然短期内带来了巨额利润,但也使得公司对单一业务的依赖性过高。当疫情消退,这种过度依赖的弊端便显现出来。
一直以来,辉瑞在研发方面都投入了巨额资金,2024年,其研发投入高达108.22亿美元 ,同比增加1%。如此庞大的研发投入,彰显了辉瑞对创新的重视,以及在新药研发领域持续深耕的决心。然而,巨额的投入却并未带来与之相匹配的产出,辉瑞的研发回报率仅为15% ,远低于同行中位数38% ,这一数据无疑反映出辉瑞在研发效率上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在当下炙手可热的减肥药市场,特别是GLP-1受体激动剂领域,辉瑞的研发之路充满坎坷,堪称一部“屡战屡败”的辛酸史。
2015年起与Sosei Heptares合作推出Lotiglipron和Danuglipron两款口服药。2023年6月,Lotiglipron因临床试验中受试者转氨酶升高,存在肝损伤风险,研发被叫停。
之后辉瑞寄望于Danuglipron,其原设计为每日口服2次。2023年12月公布的2期临床数据显示,给药32周后,各剂量组均出现显著胃肠道不良反应,恶心、呕吐、腹泻发生率分别为73%、47%、25%,所有剂量组停药率超50%。虽减重达标,但因严重毒副作用,辉瑞放弃该制剂开发。
随后辉瑞重新设计剂型,开发出每日口服1次的缓释制剂,2024年7月推出后令辉瑞股价上涨。然而2025年4月14日,辉瑞披露的1期研究数据显示,1例无症状受试者出现潜在药物诱导性严重肝损伤,虽停药后缓解,但辉瑞最终决定终止Danuglipron分子的开发。
至此,辉瑞在GLP-1减肥药研发上遭遇三连败,苦心经营多年的口服GLP-1项目全军覆没,曾经的壮志雄心被现实击得粉碎,在竞争激烈的减肥市场中,辉瑞的布局遭受了重大打击,未来想要在这片领域重新崛起,难度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辉瑞多个重要研发项目进展不佳,在肿瘤、基因治疗等前沿领域接连受挫。
在肿瘤领域,2025年年初,辉瑞收购Seagen而来的B7-H4 ADC药物Felmetatug vedotin被终止开发,导致公司10亿美元的无形资产减值,而在 2023年的肿瘤日活动上,该药物还曾被视为乳腺癌领域的潜在增长之一,如今却希望破灭;另一款备受瞩目的明星产品Vepdegestrant,作为辉瑞在PROTAC前沿赛道最倚重的竞争筹码,在同类产品的竞速中,首个3期研究数据却不尽人意,未能达到总体意向治疗人群的无进展生存期(PFS)主要终点,尽管在ESR1突变患者群体中仍有突围希望,但天花板明显有限,未来发展充满不确定性。
在基因治疗领域,辉瑞更是深陷泥沼,研发与商业化双双失利。杜氏肌营养不良症基因疗法Fordadistrogene movaparvovec的3期临床试验以失败告终,在主要和关键次要终点上均未优于安慰剂,此前该疗法还曾导致2名患者死亡,使得其研发前景黯淡无光;A型血友病基因疗法Giroctocogene fitelparvovec 在上市前夕退回合作方,辉瑞无奈失去全球权益;已上市的B型血友病基因疗法Fidanacogene elaparvovec也因市场竞争激烈、推广难度大等原因,被终止开发和商业化。至此,辉瑞在基因治疗领域的布局几近全面溃败,多年来投入的数十亿美元重金,似乎打了水漂,这不仅让公司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严重影响了其在该领域的声誉和未来发展战略。
市场遇阻,地位不保
在未来三年内,辉瑞的多款拳头产品的专利临近到期,犹如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能落下,给公司带来巨额的收入损失。例如,曾经全球畅销、销售额接近百亿美元的抗凝药阿哌沙班(Apixaban),将于2026年11月后面临仿制药的冲击,届时市场份额预计将被大幅蚕食;乳腺癌药物Palbociclib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失势,被礼来的阿贝西利Abemaciclib赶超,销售额出现下滑;前列腺癌明星药Enzalutamide同样处境艰难,面临着多款新药的围攻,市场竞争压力与日俱增。据预测,未来三年内,这些重磅产品陆续失去市场独占期,可能会给辉瑞造成170-180亿美元的收入损失,这对于正处于业绩转型关键期的辉瑞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疫苗业务曾是辉瑞的重要增长引擎之一,旗下的肺炎球菌疫苗沛儿系列(Prevenar family)更是明星产品,一度占据全球疫苗产品营收榜首,还曾成为全球营收十大药品中唯一的疫苗产品。然而,如今沛儿系列却面临着增长停滞的困境。
与此同时,新兴公司Vaxcyte的崛起,对辉瑞的市场地位构成了巨大威胁。Vaxcyte的31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VAX-31在1/2期试验中表现惊艳,与辉瑞的Prevnar 20相比,安全性相似,免疫原性却更胜一筹,对31种血清型细菌均表现出强劲的调理吞噬活性(OPA)免疫应答,尤其是在高剂量下,20种共有血清型中有18种的平均OPA免疫应答更高。这一突破性进展,让VAX-31有望成为“类别杀手”,一旦其在后续3期试验中继续保持良好表现并成功上市,极有可能抢占Prevnar 20的市场份额,改写肺炎球菌疫苗的市场格局,届时辉瑞将面临巨大的收入损失风险。
除了沛儿系列,辉瑞寄予厚望的RSV疫苗也面临着诸多变数。2023年,辉瑞的 RSV疫苗Abrysvo和葛兰素史克的Arexvy先后获批上市,用于60岁及以上人群预防RSV感染导致的下呼吸道疾病,这一市场被视为巨大的商业机会。然而,市场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2024年中期,美国CDC咨询委员会缩小了RSV 疫苗的年龄推荐范围,建议所有75岁及以上的成年人,以及那些60至74 岁、因身体状况导致患严重RSV风险增加的人接种疫苗,而去年还建议60岁及以上人群接种。这一政策调整使得RSV疫苗的市场规模大幅缩减,辉瑞和GSK 的疫苗销售额都受到了重创。2024年最后三个月,辉瑞的Abrysvo收入同期下降了62%。
高成本并购挑战
为了应对后疫情时代的挑战,辉瑞积极通过并购来补充研发管线和寻找新的增长点。其中,2023年以430亿美元收购ADC药物巨头Seagen是其最大的一笔交易。这笔巨额收购虽然有望在肿瘤领域带来可观回报,但也在短期内增加了辉瑞的债务负担(2024年底净债务约为450亿美元),并对公司的资本配置带来压力,使得公司在股价低迷时期甚至无法进行股票回购。
重压下成本削减与裁员
辉瑞2023年10月首次公布了其成本调整计划,最初目标是到2024年底削减35亿美元开支。然而,面对持续的市场变化,该目标不断上调。到2023年底,削减目标增至40亿美元。进入2024年,辉瑞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20亿美元的削减目标,并于2025年4月进一步提出,预计到2027年,总成本节约目标将达到77亿美元。这些削减主要通过运营效率提升、网络结构调整和产品组合优化来实现,其中裁员是重要组成部分。
从2023年到2024年,辉瑞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多轮裁员。例如,2023年上半年裁员高达5次,包括在密歇根州的新冠药物和疫苗工厂裁员200人,在加州的研究基地裁员196人,以及在英国肯特郡桑维奇的生产基地裁员500人。在中国区,辉瑞也进行了裁员,甚至裁撤了整个疫苗部门的400人团队。2024年伊始,裁员仍在继续,1月4日辉瑞宣布在纽约Pearl River的疫苗研发基地裁员285人。这些裁员涉及公司几乎所有层面,包括研发、生产和销售等多个部门,甚至有多位高管的变动。
破局之路
面对重重困境,辉瑞也在积极寻求破局之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挑战,试图重振昔日雄风。
并购是药企扩充产品线、进入新领域的重要手段,辉瑞也如此。2022-2023 年,辉瑞凭借新冠疫情积累的现金大规模并购。2022年,辉瑞斥资116亿美元收购偏头痛药厂Biohaven,获重磅上市药物及在研管线,旗下明星产品 Rimegepant是FDA批准首个用于急性治疗和预防偏头痛发作的口服药,2021 年销售收入4.62亿美元。此次收购拓展了辉瑞神经科学领域,巩固其在偏头痛治疗市场地位,2024 年,Rimegepant 及相关产品收入12.63亿美元,同比增 36%,市占率27%,成CGRP类药物销冠。
合作研发是辉瑞破局的重要途径。2025年5月20日,宣布,公司及关联方三生制药、沈阳三生制药授予辉瑞PD-1/VEGF双抗SSGJ-707全球(不含中国内地)独家开发、生产及商业化权,辉瑞可付费获得中国大陆商业化许可。协议显示,辉瑞将支付12.5亿美元首付款、最高48亿美元里程碑款,及两位数梯度销售分成。此次合作助辉瑞快速切入PD-1/VEGF蓝海领域。
在研发方向上,辉瑞也做出了调整。2025年,辉瑞的研发重心将围绕肿瘤学、疫苗及慢病管理三大领域展开。在肿瘤领域,多款潜在重磅药物进入关键阶段,如新一代CDK4抑制剂Atirmociclib旨在解决现有药物耐药问题,目前已进入3期临床;靶向整合素β6的ADC药物Sigvotatugvedotin正在开展针对非小细胞肺癌的3期试验;PD-L1 ADC药物计划于年内启动关键3期临床试验,进一步扩大免疫治疗覆盖人群。疫苗领域,辉瑞正加速推进针对25种血清型肺炎球菌的PCV-25候选疫苗及艰难梭菌疫苗的研发。这些研发项目的推进,有望为辉瑞带来新的增长动力。
辉瑞正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未来充满了挑战与机遇。曾经的辉煌已成过去,如今的辉瑞需要在困境中求变,在挑战中突围。它能否成功找到新的增长曲线,重回全球制药巨头的巅峰?
(转自:一度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