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巨亏约47%!浦银安盛“首席权益投资官”产品净值腰斩

财经 (2) 2025-05-22 23:02:36

来源:@华夏时报微博

3年巨亏约47%!浦银安盛“首席权益投资官”产品净值腰斩 (http://www.jingganghuifeng.com.cn/) 财经 第1张

华夏时报记者 叶青 见习记者 栗鹏菲 北京报道

公募基金行业近期迎来业绩比较基准改革,部分产品长期偏离基准的现象引发市场热议。其中,浦银安盛基金旗下多只权益类产品因业绩大幅跑输基准,成为行业焦点。

《华夏时报》记者发现,浦银安盛基金首席权益投资官蒋佳良执掌的12只基金中有11只任期回报为负,部分产品净值腰斩。叠加高层人事动荡、前基金经理涉“老鼠仓”被罚等事件,浦银安盛正面临投研能力与公司治理的双重考验。

明星经理业绩“滑铁卢”

截至2025年一季度,蒋佳良管理的浦银安盛品质优选A过去三年净值下跌46.75%,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70%+恒生指数收益率×15%+中证全债指数收益率×15%)微涨0.46%,偏离幅度高达47.21个百分点。

天天基金网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21日,浦银安盛品质优选A近三年、近两年业绩排名均处于同类产品末端,成立以来累计亏损52.53%。

3年巨亏约47%!浦银安盛“首席权益投资官”产品净值腰斩 (http://www.jingganghuifeng.com.cn/) 财经 第2张

据公开资料显示,浦银安盛品质优选A成立于2021年12月28日,成立之初基金经理为蒋佳良,后续曾在2022年7月11日增聘杨达伟,两人共同管理至今。

从定期报告披露的信息看,基金经理的投资决策屡现偏差。2022年年报显示,组合因坚守新能源汽车板块遭遇估值下杀;2023年错失AI行情,持仓集中在整车、中药等防御性板块;2024年坦言“两端资产布局不足”。业内人士分析,这种“踏错节奏-被动调仓-再次失误”的循环,反映投研框架存在系统性缺陷。

管理费与业绩倒挂

浦银安盛品质优选混合的业绩“塌方”并非孤例。截至5月21日,蒋佳良目前管理的12只产品中,11只任期回报为负,其中浦银兴耀优选一年持有混合A任期回报-36.43%,浦银安盛价值成长混合A任职回报-19.19%。唯一实现正收益的浦银安盛新经济结构混合A虽取得105.72%的任期回报,但其C份额同期亏损50.15%。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业绩持续低迷,相关产品仍收取高额管理费。以浦银安盛品质优选混合为例,2024年A/C份额分别下跌6.9%和7.62%,跑输同类平均,但当年仍收取管理费1016万元。2022—2023年累计管理费逾5000万元,与持有人亏损形成强烈对比。

针对上述基金产品业绩相关问题,《华夏时报》记者向浦银安盛基金发送了采访函,截至发稿尚未获得回复。

翻开蒋佳良的任职履历,这位拥有德国法兰克福大学企业管理学硕士学历的投研老将,曾在法兰克福分行、华宝证券、平安资管等机构历练多年。2018年6月加盟浦银安盛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历任权益投资部总监助理、研究部副总监、研究部总监,现任公司总经理助理兼首席权益投资官,兼任均衡策略部总经理。

人事震荡叠加历史“污点”

在业绩困局之外,浦银安盛基金内部治理同样面临挑战。2024年12月,董事长谢伟离任,张健接棒;同期副总经理兼首席市场营销官李宏宇因个人原因离职。值得关注的是,前基金经理许文峰在谢伟任期内涉“老鼠仓”被罚150万元,其操纵账户与基金产品趋同交易累计亏损超700万元。这一事件虽已过去,但暴露出内控机制漏洞。

在公募基金费率改革、业绩比较基准约束强化的背景下,浦银安盛的困境具有行业警示意义。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浦银安盛公募规模3562亿元,行业排名第28,但19只产品规模低于5000万元清盘线,其中5只规模不足1600万元。

新金融专家余丰慧指出,银行系公募基金依托母行资源形成了独特竞争力。银行作为母体,往往有较强的资本金支持和信誉背书,能为公募基金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和客户信任度。其次,银行具有广泛的分支网络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体系,便于基金产品的推广和销售。

另外,依托银行严谨的风险管理体系,银行系公募基金通常在风险管理上有较高的水平和经验,且可以与银行其他部门如私人银行、托管部等形成联动效应,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

余丰慧同时指出,银行系公募基金相对其他公募基金来说,也有较多劣势。在投资端,由于银行传统上偏重固定收益类产品,其投资文化和团队建设可能不如纯市场化的基金公司灵活和激进,尤其在权益类投资方面可能起步较晚。

激励机制的市场化程度成为另一短板。余丰慧特别提到,相对于独立的公募基金公司,银行系基金在激励机制上可能会受到集团内部制度约束,不利于吸引和留住顶尖的投资管理人才。

品牌认知转型则是更深层挑战。余丰慧认为,如何在投资者心中树立专业的基金管理品牌形象而非仅仅依赖银行的品牌影响力,是银行系基金面临的一个挑战。

业内人士表示,对于蒋佳良等基金经理而言,如何重构投资框架、提升组合风险收益比已成当务之急;对公司管理层来说,平衡短期规模压力与长期投研体系建设,修复投资者信任,更是关乎生存的必答题。

证监会近期强调,将强化基金业绩偏离度监管,对连续多个报告期偏离过大的产品采取审慎性措施。业内人士认为,这或倒逼基金公司优化考核机制,真正落实“持有人利益优先”原则。对于浦银安盛这类中型机构,能否借行业改革契机实现蜕变,市场正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麻晓超 主编:夏申茶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