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新兴产业故事:已出现供需失衡、增量不增效

财经 (1) 2025-05-17 20:37:00

来源:@经济观察报微博

记者 王雅洁

供需失衡、增量不增效,这是刘冰汇报工作时提到的两个词。他是一家新材料央企战略性新兴产业(下称“战新”)产业项目负责人。

2025年以来,刘冰所在的团队,在战领域的投入力度明显加大,这和国资委的考核导向调整相关,更和产业、行业发展相关。

另一家建筑央企碰到了类似的问题。

该建筑央企人士复盘了部分战新项目,认为目前大多还处在大额资本投入期或者产出早期,广泛收入机会的涌现尚待时日,成规模的效益增长还需一段时日。

连日来,经济观察报联系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代表行业央企后发现,出现“供需失衡、增量不增效”问题的央企并非孤例。

一名国资人士表示,2025年以来,国资监管部门重点布局了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以新材料为例,其下一步新兴产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对实现产业链自主可控,打破“卡脖子”难题意义重大。

按照国务院国资委的部署,央企战新产业投入倍增计划,须在2025年落地生效。

国资委对央企在新兴产业的布局也提出了明确的量化目标,例如要求到2025年,央企在战新产业收入占比要达到35%。

随着战新产业发展的逐步推进,上述国资人士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个别央企的新材料产品研发成功后,市场需求不及预期,产能一度过剩。

他说:“相关央企在电子化学品等高端化工新材料领域的投资,未来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市场风险。”

扩张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火得不行的时候,刘冰回忆,锂电池需求就像坐火箭一样往上蹿,碳酸酯作为电解液的关键材料,价格也跟着水涨船高。其所在的团队敏锐察觉到,这可是个大机会。

但是,他所在的企业内部意见分歧很大,有人员提出,之前多在传统化工领域布局,在新材料领域涉足不多,对碳酸酯行业了解有限,风险太大。

刘冰认为此事势在必行,无数次的会议上,他和其他同事讨论得面红耳赤。

有人担心技术不过关,有人担心市场不稳定,还有人担心资金压力。有一次开会,技术部门的同事拍桌子说:“这技术难度太大,搞不好就是白花钱!”财务部门负责人紧跟着说:“投资砸手里怎么办?”

不管如何,刘冰认为,这终究是一次难得的战新产业战略机遇,更是打破国外“卡脖子”的契机。

为了扩张产能,刘冰所在的团队决定先做调研,看看这事到底有没有戏。

调研那段时间,他觉得团队“像疯了一样”,跑遍了国内大大小小的碳酸酯生产企业,甚至还去了国外考察。他们调研发现,虽然市场前景不错,但行业问题非常多。例如产能利用率低得可怜,大部分企业开工率不到30%,而且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一家曾在2024年初和刘冰沟通过的电池企业董事长回忆,当时的碳酸酯供应不稳定,质量差。

另一名刘冰所在企业的上游原材料供应商认为,当时产能过剩,价格压得很低。

以上都没有阻止刘冰团队想要发展战新产业的念头。

他把这些信息汇总起来,反复讨论,最终得出结论:“只要把技术和质量搞上去,市场肯定没问题。”

得出上述结论的原因,还有国资委的“背书”。

公开官方数据显示,2023年中央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完成投资2.18万亿元,同比增长32.1%。国资委要求央企在2025年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投入倍增计划落地生效。

国资委相关领导提出,2025年要更大力度推进科技创新,强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第一动力。

从市场到政策,一系列的因素促使刘冰所在的企业将扩充战新产能提上日程。

失衡

推进过程并不如他想象中那般顺利。

刘冰开始用“过山车”来形容之后的战新产业扩张过程。

初始,他们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设备采购和技术升级,希望在碳酸酯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然而,随着产能的快速扩张,刘冰所在的团队很快发现,市场并没像他们预期那般同步增长。

以2024年上半年为例,碳酸酯行业整体开工率不足四成。

2024年下半年,尽管有一定的新增产能释放,但市场需求增速远远跟不上产能扩张的速度。

这种市场供需失衡的情况一路延续到2025年,产品价格一路下跌,企业盈利能力大幅下降。

在他的印象中,最早感知到市场供需失衡信号是在2024年。

刘冰的同事当时观察发现,碳酸酯行业的产能利用率持续下滑,部分装置因利润倒挂甚至被迫停产。

原本,刘冰团队拟定的商业模式是通过大规模生产来降低成本,同时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以满足市场对高性能碳酸酯的需求。但2024年的市场需求未能同步增长,库存积压,价格也下跌,2024年碳酸酯溶剂企业的毛利率预计不足10%,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从财务角度看,产能扩张初期,刘冰所在企业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设备采购和技术研发,短期内让企业财务承受较大压力。

随着产能释放,虽然产量增加,但由于市场价格持续下跌,销售收入未达预期,还出现了增量不增效的情况。

为了清理积压的库存,刘冰所在企业开始通过降低价格来清理库存,但效果并不理想。

市场竞争之下,同行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不惜进一步卷低价格,导致行业整体盈利能力进一步下降。

一家基建行业央企同样面临挑战。

近一年来,该基建行业央企在新能源领域重点布局了海上风电、分布式新能源等项目,参与了海上风电场的建设,凭借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技术优势,迅速扩充规模。

尽管市场需求增长迅速,但行业内的产能扩张速度更快,导致市场饱和度增加。2024年海上风电市场产能过剩便是冲击之一,该基建央企的部分项目因市场竞争激烈而被迫延迟或取消。

为了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该企业不得不降低报价,导致项目利润空间大幅压缩。

该企业人士出具的数据显示,某些海上风电项目中的中标价格较2024年下降了约20%,影响了战新项目的盈利能力。

博弈

上述国资人士认为,国资委推动央企进入新兴产业,不仅是为了拓宽企业赛道,更是为了服务国家战略,为重大项目做铺垫。然而,企业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在政策导向和市场属性之间找到平衡,这并非易事。

一家能源央企人士举例,该央企下属子企业选择电子化学品等高端化工新材料作为战新行业,虽然符合政策导向,但企业内部讨论时,依旧担忧如果未来市场需求不足,可能导致投资无法收回。

该人士说:“这种担忧反映了企业在追求政策目标的同时,也需要考虑自身的经济效益和市场风险。”

经济观察报获悉,国资委对央企在新兴产业的布局提出了明确的量化目标,例如要求到2025年,央企在战新产业收入占比要达到35%。

在2025年3月14日召开的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2025年第一次专题推进会上,国资委也强调了中央企业要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营收占比。

然而,该国资人士发现,企业在实际执行中,可能会面临目标设定与实际能力之间的差距。

上述能源央企人士分析,企业在实际执行中,可能面临技术和市场等方面的限制,难以完全按照目标推进。

他表示,结合他自己的一线工作经验观察,虽然国资委鼓励央企通过并购重组、上市融资等方式快速进入新兴产业,但企业在实际操作中,依旧会面临资源配置与产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

刘冰在最近一次企业部门会议中,还提醒团队需要关注“考核标准与转型实效的矛盾”。

例如,国资委提高了战新产业的考核标准,要求企业不仅要注重数字和进度,更要注重质量和实效。然而,企业在未来的实际操作中,可能会为了完成考核目标而采取一些短期行为。

(文中刘冰系化名)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