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自古有言,四十不惑。但2024年,可能是最命途多舛的一年。
最直观的表现莫过于“止盈转亏”。4月30日,继两次“戏剧性”修订业绩预告后,投资者纷纷搬起小板凳坐等官宣,通化东宝终于正式揭示了2024年财报真面目:营收20.10亿元,同比下降34.66%;归母净利润亏损4272.32万元,同比下降103.7%。这是通化东宝近20年首度出现业绩亏损。
这位国产胰岛素巨头何以至此?直接的导火索主要有以下三点:其一,胰岛素集采;其二,研发折戟,2.54亿元预付款打水漂;其三,与的商标侵权诉讼败诉,赔偿金额更是雪上加霜。
一切就像多诺骨米牌,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式的崩盘。
20年首亏、核心产品遭诉讼狙击后,高管也集体出走,股价跌回十年前水平;市值至今100多亿,相较另一国产胰岛素巨头甘李药业近乎折半……这家曾打破跨国药企胰岛素垄断的民族药企,正深陷“骆驼型企业”的典型困境——死不掉,却也活不旺。
这类型的企业很多。明明靠着时代的积累,已经功成名就,但到四十岁这一年突然被“洗劫一空”。不过,通化东宝同期发布的2025一季度报,稍微释放了些好的信号:虽净利仍下滑49.15%,但营收回归双位数增长达6.52亿元。
一份极差的2024年财报,一份开始释放些预期的2025一季度报,通化东宝最烂的时候何时过去?它是否到了重估时刻?CM10医药研究中心将从行业稀缺值、财务健康度、业务健康度以及综合建议等多个方面,来一一回答。
集采背后的策略战
❤️关注我,不迷路
死又死不掉,涨又涨不起来,这样的药企太多了。
在国内医药行业的激烈竞争中,众多药企股价表现陷入 “不死不活” 的 “纠结态”。这一现象背后,既有行业共性原因,也有企业策略差异。
通化东宝便是典型案例。其与甘李药业两大国产胰岛素巨头的隐隐较量,便将这一影响演绎得淋漓尽致。
世人并非无故将通化东宝与甘李药业对比,这两老对手渊源颇深,可以说是师出同门,通化东宝曾是甘李药业第二股东。但从业绩数据来看,二者发展轨迹出现显著分化:甘李药业2024年净利同比增长80.75%,达6.15亿元。进入2025年第一季度,势头更猛,净利润3.12亿元,同比增长224.9%。反观通化东宝,2024年则面临重重困境。
若溯其业绩差异根源,很大程度上源于二者截然不同的胰岛素集采策略。
遥想2022年胰岛素专项集采落地执行首年,甘李药业选择破釜沉舟,以低价策略参与竞标,大杀四方。其6款胰岛素产品(1个二代胰岛素、5个三代胰岛素)全部以“高顺位”中标,其中2款三代胰岛素更是报出最低价——门冬胰岛素报价19.98元,降幅高达72%;甘精胰岛素报价48.71元,降幅63%。如此激进的降价策略,虽使甘李药业在当年业绩由盈转亏,却成功斩获了集采的最大份额。
反观当年,通化东宝胰岛素集采报价则相对保守且温和不少,其胰岛素集采产品全部以B类中标,基本保持原有销售量。以甘精胰岛素注射液为例,当时甘李药业报价48.71元/支,赛诺菲报价69元/支,而通化东宝报价77.98元/支,比甘李高出近四成。这一策略也反映在业绩上,在2022年完全无甘李药业惨烈,虽营收、扣非净利双降,但好歹归母净利15.89亿元,同比增21.46%。
然而,戏剧的一幕发生了。在2024年上半年的胰岛素接续集采中,双方策略发生了急剧转变。
此次,通化东宝全系列胰岛素产品大幅降价以A类中选,甘精胰岛素和门冬胰岛素系列产品更是以A1类中选,并额外获得全国集采二次分配量的30%以上(约1000万支),总签约量约4500万支。而甘李在集采中采取提价策略,6款胰岛素全线涨价中标A类。以三代胰岛素甘精胰岛素为例,甘李同比上涨34.06%,中标价从48.71元/支涨至65.30元/支,与其余几家相差不大。相反,通化东宝报价63.33元/支,为最低价。
实际上,通化东宝不得不如此做。要知道,通化东宝虽然过往二代胰岛素市占率第一,但在三代胰岛素方面并无先发优势,属于开拓市场阶段,因此续约集采更为“势在必得”,在甘李首轮胰岛素集采低价策略大抢市场下,更是受到威胁,此番更倾向于通过低价策略换取30%的二次分配量以扩大医院覆盖范围。
以A1类中选的三代胰岛素产品门冬胰岛素为例,国内首个获批上市的三代胰岛素门冬胰岛素仿制药来自甘李药业,于2020年5月获批;通化东宝这款产品晚了一年多才获批,而紧接着的门冬胰岛素也获批上市了,通化东宝显然面临着前后夹击的困境。
作为后来者,如何抢占三代胰岛素市场成其核心命题,既不占先发优势,又没有价格优势的通化东宝不得不变。通过集采敲开进院大门,或也是其考量之一,可借此快速下沉市场,抢得先机占领更多市场份额。
结果就导致当前迥然相反的业绩走势。一个先狠降价格抢占市场份额,抓渗透率,后观清局势后,在新一轮集采机遇时,重新调整策略,涨价且提量,必然业绩会上涨。如甘李药业2024年实现营收30.45亿元,同比增长16.77%;归母净利润实现6.15亿元,同比增长80.75%。而对于首轮不占量优的通化东宝而言,为了获得更多量,一直在原有基础降价,势必会有一个业绩缓冲期。
不过,现在谈论那一策略更优,或为时尚早。比如通化东宝目前虽然处于历史低谷,但如果拆分财报来看,亦可窥见其复苏迹象,2024年第三季度实现营收7.08亿元,基本恢复往年同期水平,净利润走出上半年亏损的泥潭,达到1.64亿元。
更何况,整体来看,在胰岛素专项集采接续采购中,从集采报量看,国产厂商份额从首次集采的31%大幅提升至本次集采的45%。随着国产替代的加速,对于国产头部企业也是相对有利。
或许,这一市场在遥远的未来都能双赢。行业竞争本质是长期价值创造的比拼,短期业绩增速的快慢仅是阶段性表象,难以作为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市场地位的关键指标。因此,短期谁跑得快,谁跑得慢,或许没那么重要。
管理之殇?
❤️关注我,不迷路
实际上,刚过不惑之年的通化东宝,前半生也算是凭借自身努力,吃了不少时代红利。
它创立1985年,1994年8月登陆上交所。目前,旗下主要产品有镇脑宁胶囊、东宝甘泰片、瑞格列奈片-“唐捷瑞”、恩格列净片-“唐捷恩”、重组人胰岛素-“甘舒霖”、甘精胰岛素-“平舒霖”、门冬胰岛素-“锐舒霖”、利拉鲁肽注射液-“统博力”等系列产品。
翻开通化东宝过往功名录,有过不少高光时刻。
1998年,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支重组人胰岛素-“甘舒霖”,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丹麦之后,第三个能生产重组人胰岛素的国家,改变了我国重组人胰岛素长期依赖国外进口的局面。
在生产工艺方面,也积累了不少技术优势。2008年,通化东宝历经10年攻关,攻克了产能、产率、生产时间等产业化技术难题,建成了年产3000公斤的吨级胰岛素原料药生产线,工艺步骤更少、收率更高、产品质量更高,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由此,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可以工业化生产胰岛素原料药的国家,打破了国外企业对市场的垄断。该生产基地还成为了中国第一个通过欧盟认证的生物车间。
然而,辉煌成绩未能延续企业增长曲线。不仅业绩出现利润承压的剧烈波动,股价自2018年起亦总体持续下滑,至今也无甚起色,同期甘李药业市值一度超越通化东宝两倍。
在集采冲击、研发折戟与商标诉讼三连击背后,通化东宝更深层次的危机,或直指战略定力的缺失与执行体系的失控。起码可见,战略执行与快速更迭的行业趋势之间,已产生难以忽视的脱节。就在一个月前(3月31日),三位副总经理集体辞职,让企业内部的深层矛盾暴于聚光灯下。
问题来了,明明坐拥深厚技术积淀与市场基础,通化东宝为何陷入如此困局?在E药资本界看来,或许慢了几步:
一是产品迭代惰性。
胰岛素可分为三代,第一代胰岛素为动物胰岛素;第二代胰岛素为人胰岛素;第三代胰岛素为人胰岛素类似物。
通化东宝凭借早年间的技术突破,在二代胰岛素方面市场地位占优。医药魔方数据库显示,自2022年通化东宝人胰岛素(二代)市场份额提升后,超越诺和诺德稳居全国第一,2024年人胰岛素市场份额达40%以上。
不过,问题恰在于此,管理层似乎有些在这一“现金奶牛”的舒适区中,逐渐丧失创新敏锐度。
在三代胰岛素领域的市场竞争中些微掉队,便是直观体现。通化东宝虽然于2011年开启第三代胰岛素研发,但直至2019年才陆续上市相关产品。2024年,其甘精胰岛素市场份额超10%;门冬胰岛素系列仍处于放量阶段。
二是产品战略的“短视”。
这直接体现在其与甘李药业的商标纠纷中。2021年,甘李药业起诉通化东宝 “长舒霖” 甘精胰岛素侵害其 “长秀霖” 商标权并构成不正当竞争。历经两级法院审理,通化东宝最终败诉,需赔偿经济损失、维权费用及诉讼费共计 6131.21 万元,进一步加剧2024年亏损。
作为第三代胰岛素类似物,两款产品功能与机制高度相似,而通化东宝“长舒霖”商标注册晚于甘李药业,最终被判定无效。
更关键的是,“长舒霖”商标侵权案背后,更是暴露出通化东宝创新路径的深层危机。作为“迟到者”,其三代胰岛素命名策略贴近甘李药业“长秀霖”,折射出品牌创新能力的匮乏。尽管其迅速启用新品牌“平舒霖”,但消费者认知转换期内,叠加集采降价与市场竞争压力,难免短期不受到影响。
三是合规治理缺位。
通化东宝两次业绩修正,暴露出内部或存一定财务内控漏洞。比如2024年7月,通化东宝终止可溶性甘精赖脯双胰岛素(THDB0207)研发项目,全额计提研发资本化减值6455万元,并确认预付商业化权利款损失2.54亿元。研发费用资本化处理、递延所得税资产确认等环节存在“随意性操作”,引发市场对其利润调节的质疑,直接冲击投资者信任。
归结来看,通化东宝现阶段的困局,本质上是管理体系与战略思维未能适应行业变革的必然结果。
下一波机会在哪?
❤️关注我,不迷路
通化东宝未来将向何处去?
越来越清晰的一点是,企业已经难以靠单一产品通吃市场,如诺和诺德、礼来般国际胰岛素巨头,已然早早布局开拓新疆土。而通化东宝同样延续此路,正从“小内分泌代谢领域”向“大内分泌代谢领域”拓展。这是时任通化东宝副董事长、总经理冷春生在接受媒体访谈所言。
纵观来看,通化东宝目前在市场规模持续增长的GLP-1、DPP-4、SGLT-2类降糖药物上,均已有相应产品获得上市批准。未来机会点或在于:
一是,GLP-1药物的背水一战。
GLP-1类药物,作为当前市场潜力巨大的降糖与减重产品,通化东宝自然也瞄准了它。通过自研+BD,构建起了包括利拉鲁肽、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司美格鲁肽、口服小分子 GLP-1、GLP-1/GIP双靶点受体激动剂在内的多层次、多样化的GLP-1产品梯队。
但也自然会导致一大共性现象——“内卷”。国内就有多家企业布局GLP-1赛道研发,包括、、信达生物等。而早在2014年左右,通化东宝也展开了GLP-1相关项目的研究。
至今,通化东宝主要手握三张王牌。
1.利拉鲁肽注射液。
2023年12月获批上市,成为国内第二款国产利拉鲁肽。目前,已与达成协议,共同开拓17个海外新兴市场。
再放眼国内竞争格局,目前已有三款利拉鲁肽生物类似药获批上市,除了通化东宝,分别来自华东医药(2023年3月)和正大天晴(2024年6月获批)。另外国内在研利拉鲁肽管线有生物、先为达生物、惠升生物等。可以看到,未来利拉鲁肽市场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
也就是说,通化东宝需要直面诺和诺德原研药专利悬崖后的混战。
2.GLP-1/GIP双靶点受体激动剂(注射用 THDBH120)。
2022年,全球首款GLP-1/GIP双受体激动剂替尔泊肽(Tirzepatide,礼来)获批上市,拉开了GLP-1双靶点研究的序幕,也提升了想象力。
而通化东宝同样布局于此。2021年3月,通过合作开发、技术转让等方式引入了三款糖尿病治疗领域的一类新药,其中之一便是GLP-1/GIP 双靶点受体激动剂(注射用 THDBH120)。2025年2月,该在研药物获得降糖和减重 Ib 期临床试验积极的顶线结果;2025年1月,减重适应症II期临床试验完成首例患者给药。
不过这一赛道竞争同样激烈,未来更将比拼实力和研发进度。信达、恒瑞均在此布局,比如恒瑞医药HRS9531(GLP-1/GIP双受体激动剂)也已进入Ⅱ期临床。
3.口服小分子GLP-1受体激动剂。
口服也是GLP-1药物研发的一大重要方向。
目前,通化东宝口服小分子GLP-1受体激动剂(THDBH110 胶囊)I 期临床试验已完成首例受试者入组。该产品在2023年 11 月获得国家药监局签发的关于口服小分子 GLP-1 受体激动剂(THDBH110胶囊)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并于2023年12月完成Ⅰa 期临床试验首例受试者入组,Ia期临床已经顺利完成给药观察,正在进行数据分析和试验总结工作,并策划下一步的临床开发工作。
此外,通化东宝还布局了不少GLP-1受体激动剂类相关品种,如THDB0225注射液(属于司美格鲁肽,是一种长效GLP-1)、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一种胰岛素类似物 GLP-1RA 复方制剂)。
二是代谢领域的生态重构。
目前,通化东宝正聚焦内分泌代谢,积极拓展研发边界,已将治疗领域由糖尿病拓展至减重、痛风/高尿酸血症、非酒精性脂肪肝(NASH)等领域,试图打破对单一产品的依赖。
纵观其在研项目,主要包含3款糖尿病治疗领域一类新药(THDBH120/注射用 THDBH120、THDBH110/THDBH110胶囊、THDBH100/THDBH101胶囊)、2款痛风/高尿酸血症治疗领域一类新药(THDBH130/THDBH130 片、THDBH150/THDBH151 片)。
目前在研的两款创新管线——URAT1抑制剂(THDBH130 片)与XO/URAT1痛风双靶点抑制剂(THDBH151片),均已进行至II期临床阶段,其中THDBH151片在2025年4月完成了IIa期临床试验并达到主要终点目标。
此外,通化东宝还进行了痛风治疗领域化学口服药物依托考昔片的研发,已于2025年1月获得上市许可。该产品是最新一代的选择性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具有抗炎、镇痛和解热作用,胃肠道不良反应较小,主要用于治疗骨关节炎急性期和慢性期的症状和体征、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治疗原发性痛经。
三是,抓住国际化。
根据最新财报,通化东宝海外市场收入增速较快,同比增长近80%达1.03亿元。
实际上,通化东宝的“出海”起步较早,可追溯至2002年。当年,其通过人胰岛素出口埃及,创造了海外销售收入600多万美金。2013年,通化东宝的人胰岛素原料药通过欧盟GMP认证,成为国内首家获得此认证的企业。
几个大动作可以看见,当前国际化主要布局思路。一是三代胰岛素,与达成战略合作,共同进军美国胰岛素市场;二是针对GLP-1RA药物,利拉鲁肽注射液国内获批上市,加速推动与科兴制药合作在海外17个新兴市场利拉鲁肽的注册和申报进程。
此外,其人胰岛素原料药的生产设施已通过欧洲药品管理局(EMA)现场检查,符合欧盟 GMP 法规的要求,具备欧盟商业化生产条件;精蛋白人胰岛素混合注射液(30R)在乌兹别克斯坦获批上市;甘精胰岛素和门冬胰岛素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注册资料准备及申请工作也在开展。
不过,这三条路径最终成果,都仍需时间验证。
骆驼企业启示录
❤️关注我,不迷路
四十不惑的通化东宝,正站在生死重构的十字路口:是成为“中国的诺和诺德”,还是沦为转型持续不温不和的样本,未来几年或将见分晓。不过,在生物医药的残酷竞争中,没有永远的骆驼,只有持续进化的生存者。
当前,看待通化东宝的发展前景,需以辩证视角审慎分析。尽管 2024 年的业绩 “成绩单” 不尽人意,但其所处的胰岛素市场仍具广阔空间,或足以容纳多家龙头企业并存发展。
可以确定的是,凭借在二代胰岛素领域的深厚积淀、稳定的产品竞争力以及长期以来良好的分红表现,通化东宝依然保有转型的根基与底气。目前,企业多个在研药品已进入中后期临床阶段,若能在未来几年顺利上市,或将迎来业绩增长的新拐点。
眼下,2025年一季度的营收回暖像一剂强心针,但真正的拐点或许藏在三个信号里:GLP-1临床数据能否跳出“内卷”;管理层动荡后能否重塑凝聚力;国际化布局能否斩获再实质性突破,如海外大单落地。
(转自:药闻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