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影视市场,审美与商业之间的平衡成为了创作团队的重要话题。在五一前夕的一次行业大会上,春季黑马剧《黄雀》的总制片人张海东分享了她和团队在创新与市场需求之间的思考与探索,引发了广泛关注。张海东坚信,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作为创作者,必须保持对向上审美的执着追求,而不能因为市场的压力而降低标准。
“大家都在努力抓下沉市场,这确实是生存的需要。”张海东说道,但她强调,审美不能降格,向上的创作追求必须保留。围绕这一理念,张海东与她的团队正在探索如何在作品的“入口”上进行适度的简化与兼容,以吸引更广泛的观众群体。“我们正在创作的下一个项目,会考虑在开篇让通俗化、大众审美的元素更多一些,让更多观众能够轻松进入,”她补充。
《黄雀》的成功不仅在于其悬疑元素的深入挖掘,更在于团队对影像风格的大胆尝试。导演卢伦常采用了多种视听手法,以更具风格化的呈现方式吸引观众。从每集片头的长引子叙事结构,到充分利用电影语言外化人物情感,《黄雀》在吸引观众的同时,也在叙述中留给其深思的空间。
观众争夺战的复杂性让长剧创作变得愈发艰难。编剧王小枪以剧中铁路背景的比喻指出,关键在于坚持创新的逻辑,“从甲地到乙地的每一节车厢上都可以下功夫”。张海东对此表示认同,强调每一场戏都不能有克扣,创作团队的使命是完整地向观众呈现故事。
在面对市场变化时,张海东和她的团队始终保持着清醒态度。他们认为,当下流行的微短剧虽然在时长上更短,但依然需要“极致的故事、极致的人物关系”,这与他们多年来的创作追求并不冲突。随着观众品味的多样化,如何实现“自我表达”与“顺应时代”的平衡点,始终是团队所要探索的重点。
例如,为了适应不同观众的需求,张海东在《黄雀》中采用了一种更加平衡的策略。她提到,剧中的第一集节奏非常强烈,许多角色瞬间涌入,让一部分观众可能感到略显应接不暇。因此在新项目的开篇中,他们计划简化人物线索,让更多通俗易懂的元素呈现出来,以让观众更容易地接受和理解。
在讨论主创的专业性时,张海东特别提到演员在拍摄过程中的投入,许多演员在剧组期间几乎每时每刻都“卷”入人物角色中,努力寻找真实的状态。郭京飞在饰演主角时,通过对细腻情感的把握,使人物形象立体而生动。秦岚则突破传统女主角的设置,呈现了一个冷峻而有力量的女性角色。
为了推动作品的视觉效果,卢伦常作为女性导演,在作品中独特地刻画了女性角色,实现了人物形象的深度与多元化。同时,张海东也对美术布景的严格要求提出了高标准,确保每一个场景都与故事的背景相符。为保证《黄雀》的时代质感,主创团队不畏艰难,最终选定长沙老火车站作为主要拍摄地,以真实感传递出强烈的时代印记。
张海东的管理风格也值得一提。在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她依然坚持艺术标准,进行权衡与判断。同时,她强调团队内的信任与合作,通过将自己的专业能力集中在剪辑这一关键环节上,使作品的完整性得以保障。
张海东和她的创作团队在《黄雀》的制作过程中,努力维持审美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平衡。在面临诸多挑战时,他们始终坚信“每一场戏都不能有克扣”,用专业与热情确保每个细节的完美呈现。在张海东的领导下,团队在面对变化与挑战时,找到了一条既不过分妥协,同时仍能吸引大量观众的创新之路,也期待未来能继续推动中国影视行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