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国际电影节的舞台上,岁月的流转似乎并未影响伊莎贝尔·于佩尔的魅力。这位年过七旬的法国国宝级女演员,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与深厚的表演功底,向观众们呈现出何为真正的艺术与电影创作。4月23日上午,当她在北京朗园准点剧场亮相时,全场观众热烈欢呼,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凝固,而她作为电影的代言人再次唤起了人们对角色与命运深邃思考。
于佩尔的出现,是很多影迷心中的一场盛宴。她以一口流利的中文“你好”打破了文化的隔阂,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身着棕红色毛衫的她,既展现出优雅气质,又远离了荧幕上那些冷峻、道德边缘的经典角色。在电影节的大师班上,她与中国青年导演、编剧毕赣以及戏剧学院教授徐枫展开了深度而富有诗意的对话,主题围绕“冰纹下的暗涌:于佩尔的艺术风格探索”,让观众得以窥探她心中那份对表演与生命的独特理解。
于佩尔的职业生涯历程如同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18岁出道,25岁成为戛纳影后,已在影坛活跃逾半个世纪。她的作品无一不是从人性和社会出发,探讨角色背后的深层含义。即便在72岁高龄,她仍继续参与各种艺术创作,主演的契诃夫经典名剧《樱桃园》正在中国巡演,而她主演的电影作品如《日本的西多妮》和《波尔多囚犯》也将在不久后与观众见面。这种不屈的艺术追求令人敬佩。
在谈及与毕赣的合作时,于佩尔提到,尽管两国文化背景截然不同,但在看似天壤之别的艺术表达中,彼此总能找到共鸣。毕赣的电影常常充满诗意和实验性,仿佛引领观众在迷失的梦境与现实之间穿梭。于佩尔称赞毕赣“总能将诗意的表达与现实的折射完美结合”,这使她深受触动。
回首于佩尔的演艺生涯,她坦言,展现角色的复杂性是演员最重要的职责。在塑造角色时,她主张保留角色的模糊性与人性的复杂,这正是电影叙事的魅力所在。她回忆起与克劳德·夏布洛尔的合作时,提到了自己在这些影片中如何表现出角色们的挣扎与反思。电影不仅仅是故事的叙述,更是对社会制度的批判与对人性的探讨。
近几年,女性主义题材电影逐渐受到瞩目,于佩尔的作品如《她》便以强烈的女性视角引发了广泛讨论。她的角色问世时,往往面临复杂的道德抉择与社会压迫,但于佩尔认为,性别视角并不能封闭艺术的可能性。在与女导演刘韵文的最新合作中,于佩尔再次证明了这一点,展现了她对艺术无限广阔的追求。
与韩国导演洪尚秀的合作亦为她的创作增添了新的维度。在这种合拍中,于佩尔体验到了不同文化碰撞所带来的创作新鲜感。她表示,洪尚秀的创作过程往往没有固定剧本,这样的自由让她能够发挥自己的创作力,去探索角色的多元可能性。
于佩尔始终强调,电影是一个关于人性的艺术,角色的深度和复杂性远比其悲惨命运更值得关注。在她的艺术哲学中,探讨角色的情感、身份认同乃至其背后的社会背景,才是真正的艺术核心。无论岁月如何流转,于佩尔都将继续扎根于电影世界,探索每一个角色背后的生命,展现出人性最深刻的细腻。
在这场对话中,于佩尔不仅分享了她对表演艺术的思考,也传递了对生命的深刻感悟。她的每一次出现在电影中,都是一种对人性的拥抱与探讨。正如她所说的,电影艺术的灵魂在于探索角色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而这正是她不懈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