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语电影界高耸入云的诸多灯塔中,高志森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位香港电影大师不仅以其独特的视角捕捉了生活中的小人物悲欢离合,更以饱满的情感与幽默感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他深刻理解生活的微妙和复杂,使得他的作品在欢笑中蕴含着感动与思考,使观众在影院外也能将角色与故事带进自己的生活中。
高志森的作品风格独特,是香港电影的一股清流。他的电影如同一面镜子,映射出社会的喜怒哀乐,而其中的喜剧元素又如阳光般洒落,使人们在捧腹大笑中感受到温暖与思考。在高志森的创作生涯中,无论是电影还是舞台剧,他始终不忘“为观众而拍”的理念。
潜心探索舞台剧的无限可能
随着职业生涯的发展,舞台剧成了高志森创作中的重要一环。他于1995年创办的“春天实验剧团”不仅彰显了他的艺术追求,也成为他探索新形式的实验基地。高志森将舞台剧视作与电影创作相结合的实验空间,通过现场演出不断打磨剧本,完善角色。这种独特的“实验基因”,使得他在电影领域的创作更加丰厚和立体。
在高志森的电影代表作《南海十三郎》成功上映后,他迅速在两岸三地的影迷中树立了形象。这部电影讲述了粤剧名家南海十三郎的传奇一生,既是对传统艺术的致敬,也是对剧本创作的一次深刻理解。高志森亲自参与剧本及剪辑的过程,展现出他对每一个创作环节的严谨态度与独到见解。
剪辑:电影创作的灵魂
提到电影创作的难点,高志森表示,剧本和剪辑是最大的挑战。他强调,优秀的剧本源于对生活的真实感悟,远非AI所能替代。而在剪辑的过程中,更是需要有创作者对每一个镜头的深刻理解和把控。他坦言,一个好的剪辑不仅是将镜头简单拼接,更是通过选择合适的剪辑点,创造出新的艺术意义,赋予电影不一样的视角。
在他即将上映的新作《功夫少年》中,庞大的素材量让剪辑显得尤为重要。长达78小时的拍摄素材,经过高志森反复选择和打磨,最终将浓缩成90分钟的精彩影片。他意识到,好的剪辑往往能决定一部电影的成败,正是这种责任感推动着他在每一次创作中追求更高的艺术性。
AI的冲击与电影的真正价值
尽管AI技术在电影制作中越来越普遍,高志森对此持有独特的看法。他并没有感受到来自AI技术的危机,反而认为这种技术应当成为电影制作的辅助工具,而不是关键的创作主体。他的观点是,真正好的电影,是那些充满热情与情感的创作者用心讲述的故事。“电影是有心有火的工作者用心去讲故事的载体,而非单纯依靠技术成就的作品。”高志森坚信,制作优秀影片的核心在于创作者对故事的热情与理解。
他同时也指出,短视频及短剧的崛起并非电影的对立面。相反,他认为这为年轻电影工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尽管形式各异,但都在为丰富文化生态贡献力量。不管是短剧,还是长电影,观众在不同上的选择,反映了人们对故事形式与情感需求的多样化,而这些都在促使电影人进行更深层次的自我反思与创作。
电影体验的独特魅力
高志森始终相信,电影院的体验无法被手机或短视频所取代。在电影院中,观众分享着同一时刻的情感,共同经历故事的高潮与低谷,这种独特的社交体验是无可替代的。他认为,面对日益竞争的市场,电影工作者需不断努力,让作品在艺术深度和情感表达上都能够更进一步,以满足观众的期待。
展望未来的执着与理想
走过超过四十部影片的高志森,依然在不断追求创作的进步。他希望在76岁之前拍满50部电影,以此向自己心中的导演先驱致敬。随着创作理念的日渐成熟,他仍将继续秉持“电影为观众而拍”的信念,讲述更多新的故事。
“如果我76岁的时候还在摄影机旁边,那就是我最大的幸运。”高志森的坚持,将永远铭刻在香港电影的历史长河中。他用自己的作品,勾勒出了一幅多彩的影视画卷,继续影响和启发着后来的创作者与观众。